新闻资讯

第八届全国英语专业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综述

2014-05-14 03:37:45

一、本届论坛的概况
    2014年,对我国外语专业教育而言,意义非同寻常。它将翻开外语专业教育全新的发展篇章,奠定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外语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2014年底之前,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汇集全国外语界的专家来制定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将以英语专业的标准为蓝本来完成德、俄、法、日、西和非通用语等各专业的质量标准制定。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将作为专业准入标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标准、专业质量评价标准,通过评价与监管,规范学校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颁布标志着英语专业将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对指导今后专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性意义。
    在我国外语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2014年4月25日—4月26日在长沙联合主办了“第八届全国英语专业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论坛以“知识、能力、素质——新形势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主议题,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多位外指委专家与近400位外国语学院院长、专业教学负责人深入研讨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的目标、原则与内容以及英语类专业在时代变迁和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问题、困惑、挑战与解决方案。在英语专业学科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历史性时期来召开这样一次盛会,共同探讨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备受关注的核心和焦点问题,寻求未来发展路径与对策,这无疑对我国英语类专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孙有中教授主持。湖南大学副校长陈收教授代表东道主热烈欢迎所有代表汇聚长沙共商英语专业发展大计,并对一直奋战在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第一线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在上午的论坛中,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钟美荪教授、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三位副主任委员——石坚教授、蒋洪新教授、邹申教授分别做了重要的主题报告。下午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王立非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秘书处赵军峰教授分别探讨商务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文卫平教授结合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经验介绍了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互动的人才培养与英语专业建设协调发展机制。
      论坛以高层对话为抓手,以实地考察主办院校的办学成果为特色,采用了主题报告、分论坛研讨、提问互动和实地观摩相结合的方式来加深代表间的经验分享与沟通交流。三个分论坛分别以“英语类专业基础阶段主干课程教学创新”、“英语类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与素质培养”和“英语类专业学科分向发展与特色建设”为议题,来自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的外语学院院长或英语系主任作了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分论坛的专题发言。在总结发言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庄智象教授提出英语专业要解决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注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能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能力重要,素质应放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位。
      论坛第二天,全体代表实地来到湖南大学,交流学习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的实习基地平台与国家精品共享资源课程建设。湖南大学进行了教学成果的全方位展示与研讨,并与代表们面对面地交流、探讨了湖南大学英语专业的办学之道。
     整个论坛期间,院长们的互动与反响十分热烈,有肯定、有质疑、有建议、有构想。面对外语教学、英语专业的危机论,全体代表展现的是团结一致、“绝路”逢生、抓住机遇、加快改革的决心与勇气。论坛紧凑、高效、信息量大,岳麓山下久久回荡着专家与代表们群情激奋、共议英语专业未来发展的话音。正如论坛主持人孙有中教授所点评,论坛聚焦“知识、能力、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归纳起来有两个问题——英语专业应当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如何培养我们所定义的知识、能力、素质?这需要各个院校结合各自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走出一条“分类卓越”的教学改革之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二、 论坛研讨的热点与成果
1.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
      制定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近期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育的一件大事。在本届论坛上,“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研讨热点中的热点。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钟美荪教授首先做了“以制订和实施国标为中心任务,全面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报告,高屋建瓴地探讨了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订,并对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三点重要建议。钟美荪教授概括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与外语专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剖析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详细介绍了国家质量标准制订的目标、要求与特点。国家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全体本科毕业生必须达到的最低门槛;国家标准必须满足我国人才资源市场多样性的需求;国家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必须面向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将参与标准的制订,这使得国家质量标准与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所不同。钟校长在报告中,还提出了“分类卓越”的观点,在新形势下高校发展应该把内在驱动力引向重特色和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上,注意使不同层次的专业和高校有差异地实施匹配协同的发展。
      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蒋洪新教授就《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做了具体、详细的剖析,介绍了《国标》制定的背景以及依据,国标的内涵和定义——“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尺度、底线 (基本要求)”,国标的功能和定位,分析了国标制定的几大核心要素与主要内容,如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等,并提出国家标准的主要目标是要提高外语学科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立非教授以“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为题,从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出发,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进行了论证。王立非教授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从国标的理论基础、创新特色、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和规格、素质与能力构成、教学要求、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评估等方面提出思考,并提出了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思路。在专业建设上,要实现5个转变:1)从单一外语人才培养转向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2)从重外语技能教学转向技能与内容教学并重;3)从传统教学模式转向模拟实训教学模式;4)从语言型师资转向复合型师资;5)从单一的商务英语专业转向就业导向和学科特色鲜明的商务英语专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赵军峰教授介绍了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的政策依据与编写原则并具体分析了翻译专业国家质量标准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规格与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提出翻译专业总学分不低于150学分、总学时不低于2500学时的要求。最后,赵军峰教授提出翻译专业国标制定仍有很多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如术语如何确定和界定、标准如何量化等。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英语专业教学测试专家组组长、上海外国语大学邹申教授则以评估环节为切入点,探讨了在《国标》框架下各校如何构建科学的校本测评体系。邹申教授认为,在构建校本测评体系的过程中,各校需要关注以下几对关系:1)教学与测评;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3)知识与能力;4)测评者与测评对象;5)效度与信度,并具体分析了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处理这几对关系。
2. 英语专业教学面临的新形势及应对措施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石坚教授从新形势下“英语降分”的困境与困惑谈起,做了“素质、能力与技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的发言。石坚教授以国际化、全球化的视角全方位分析了问题出在哪里,并就英语专业、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定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模式与质量,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能否兼顾,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怎样调整和改革以及英语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提出珍贵的见解。石坚教授认为,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变革对本科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应该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培养学生“ability to learn, ability to think and create,and ability to articulate”,将知识转变为智慧和能力,才能帮助学生走得更远。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湘潭大学的文卫平教授立足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特质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针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完整人”教育理念指导人才培养,统筹专业建设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以“完整人”教育理念统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从质量和内涵两个维度建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协调发展机制,建立核心课程群(专业能力培养)、分布性课程群(个性培养)和特色课程群(全球化视野培养)三元互补的课程体系,导学、促学、督学三制并举的教学模式,实现专业平台育人、专业研究育人、师德师风育人、文化环境育人、全教学过程育人。
      面对形势的变化发展,各个院校都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等各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尝试与创新。在分论坛中,代表们深入探讨了各校如何结合自身条件与特点来突出专业特色建设。例如,清华大学已在实践并卓有成效的清华外文实验班;武汉工程大学的“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双专业一体化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上海理工大学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缩小了学生专业素养与现实需求的差距,并在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尝试行业参与;曲阜师范大学则结合学院发展实际,探索出了“外语1+外语2”的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商务+翻译”双专业协同发展模式。
3.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如何兼顾的问题
      在分论坛研讨中,提问、互动、探讨、交流的气十分浓烈,会场座无虚席。在第一分论坛“基础阶段主干课程创新”的讨论中,代表们对单项技能训练课程还要占多大比重、单纯的听力课语音课有没有必要继续开设、写作课课时数量与学生写作能力有无必然联系、写作该由外教还是中教为主等具体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西北师范大学写作教学的改革创新、中央民族大学压缩综合技能课、重置传统意义上的精读、泛读等课程的做法、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学生人文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人文化教改等都引起了强烈共鸣。第二分论坛聚焦“英语类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与素质培养”,提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通识教育”和“人文回归”。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介绍了“知识课+素质提升课+动手实践课”的做法,提出应将知识课与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重庆大学通过培养方案的改革来突出知识、能力与素质;四川大学以写作和演讲课为例,展示了如何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纳入英语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北京大学则介绍了其坚守人文为主的授课方法,重人文性的特点依然能够使学生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
      两天的头脑风暴和思想碰撞,在聆听了专家从国家宏观层面的战略性的思考和各个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独辟蹊径”的做法后,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英语类专业一定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多元化需要,培养出多层次、多行业、多领域“分类卓越”、“分层卓越”的外语人才!面对我国外语类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率下滑等困境,各个院校如何结合社会需要及院校、地域特色,发挥专业优势,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来切实做好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是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继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论坛中提出的“分类卓越”、“人文回归”、“通识教育”、“特色发展”等观点,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消化、践行,为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高校提供了多样化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的空间。我们相信,经过交流与研讨、碰撞与思考、合作与对话,本届研讨会必将对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估手段及未来发展等各方面产生积极的启发意义,推动我国英语类专业进一步发展!

 

地址: 上海市虹口区大连西路558号 邮编: 200083

2020 www.sfle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沪ICP备05013223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807号

外教社官方微信 外教社官方微博